中共烏達區委 烏達區人大 烏達區政府烏達區政協

首頁> 魅力烏達 > 投資烏達 > 投資政策

烏海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實施意見

發布時間:2022-12-09 16:43:27   作者:烏達區商務局   來源:本站原創   瀏覽次數: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推動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關鍵引擎。烏海市當前正處于一個極其艱難又極為重要的轉型期,產業結構倚能倚重,新舊動能接續不暢,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高,產業轉型任務緊迫。為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烏海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聚焦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依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意見》(內政發〔2022〕6號),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服從服務于自治區“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有效推進我市新型化工、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促進工業結構整體優化,扎實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2025年,要實現以下目標:

——高端化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全力打造風光氫儲用一體的新能源、以可降解塑料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基地。300萬噸可降解塑料產業集群、100萬噸有機硅產業集群基本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等非煤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80%。大力推進焦化企業整合重組,實現單體規模達到300萬噸以上,產業集中集聚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全國重要的煤焦化工、氯堿化工基地效應更加凸顯,年產值分別達到400億元、200億元。

——產業智能化升級、數字化賦能取得新進展。規上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不低于自治區目標值。累計建成5G基站2300座,以5G、IPv6、工業無線通信等技術改造工業企業內網,夯實設備互聯基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兩化融合診斷全覆蓋,建設智能工廠2個,數字化車間5個,4個工業產業園全部建成智慧園區。

——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實施節能降碳改造,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對全市年等價值能耗萬噸標準煤以上重點用能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實現節能技術改造節能量不低于100萬噸標準煤。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3.29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20年下降18%;完成節水技術改造14家,節約用水256.7萬噸;創建國家(自治區)節水型企業達到11家。

二、促進產業高端化發展

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力以赴把結構調過來、功能轉過來、質量提上來”要求,高標準培育新型化工、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一)培育新材料產業集群。圍繞發展煤炭/電石→1,4-丁二醇(BDO)→可降解塑料(PBAT/PBS)深加工產業鏈條,力爭到2025年,生物可降解塑料產能達到316萬噸,實現產值1000億元以上,形成行業知名企業和品牌產品3-5個,把烏海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基地。積極發展先進鋼鐵材料、先進硅材料、先進碳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重點發展高性能板材、高性能管材、先進軌道交通材料、H型鋼、高端鑄造件等高端產品;依托光伏材料、有機硅材料產業優勢,鼓勵多晶硅、單晶硅以及有機硅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下游電池組件、高性能有機硅系列產品;積極布局碳纖維、復合碳材料等先進碳材料產業,堅持“多元化、高端化、循環化”,發展高性能樹脂、高端功能性膜等材料,推動化工中間產品延伸耦合。(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科學技術局、市能源局)

(二)培育新型化工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煤焦化工、氯堿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煤焦化工方面,嚴格控制新增焦炭產能,鼓勵焦化上下游企業整合重組、改造升級,按照“上大壓小”原則,通過產能置換,2023年底前,全面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5.5米搗固焦爐,新建搗固焦爐炭化室高度不低于6.25米,新建頂裝焦爐炭化室高度不低于7米,加快發展焦化深加工項目,構建煤焦化全產業鏈。氯堿化工方面,2022年底前,全面淘汰30000千伏安以下電石礦熱爐,對符合政策要求的先進工藝改造提升項目實行等量置換。以高端化、低汞化、多元化為方向,改造提升存量產能,加強煤焦化工、氯堿化工橫向耦合和縱向聯通,推進氯氣綜合利用,提升延伸加工水平。精細化工方面,充分發揮化工大宗原料生產集中優勢,依托現有化工產業基礎,加快發展高附加值的農藥中間體、醫藥中間體、染料中間體、氟硅材料等精細化學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壯大精細化工產業規模,提升產業競爭能力。(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科學技術局、市能源局、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三)培育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重點發展風力發電裝備和光伏發電裝備、氫能裝備、儲能裝備、新能源汽車產業。風力發電裝備制造方面,利用全球首套氫基熔融還原生產高純生鐵工藝,吸引高純生鐵應用、風機制造、光伏等相關配套產業集聚,形成以氫冶金為核心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研發集群。光伏發電裝備制造方面,依托烏海市京運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烏海東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光伏產業鏈項目,鼓勵多晶硅、單晶硅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下游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積極引進光伏玻璃、逆變器等項目。氫能及氫儲能裝備方面。重點發展電解水制氫裝備、工業副產氫提純裝備、氫能儲運裝備、氫燃料發動機等裝備制造業,實現氫能裝備制造新突破。依托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鋰離子負極材料項目,重點發展儲能電池、儲能控制系統制造。新能源汽車方面。積極引導陜汽烏海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烏海海易通銀隆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發展新能源重卡、新能源礦用車、新能源裝載機等新能源裝備。引進城市物流車、環衛車、渣土車等新能源專用車以及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科學技術局、市能源局)

三、促進產業智能化發展

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求,加快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大力推動5G技術、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慧園區、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智慧礦山等方面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一)強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基站建設,到2025年建成5G基站2300個以上,實現我市一區四園、大型工礦企業5G信號有效覆蓋。實施工業互聯網IPv6升級改造,到2025年IPv6活躍用戶全面提升,工業領域網絡、應用、終端支持IPv6。優化布局Wi—Fi6設施,實現重點公共場所網絡免費Wi—Fi全面覆蓋。(責任單位:烏海通建辦、中國移動烏海分公司、中國電信烏海分公司、中國聯通烏海分公司、中國鐵塔烏海分公司)

(二)加快平臺技術應用。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二級解析節點,加快能源、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等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二級解析節點的建設。加快推進5G基站建設和全光纖網絡部署,加大對5G、F5G(第五代固定網絡技術)全光網建設的支持力度。推動高耗能設備、通用動力設備、新能源設備、智能化設備上云上平臺,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和維修成本。重點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建設具有烏海本地特色的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科學技術局、市能源局、市大數據中心)

(三)建設智能工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慧應用為支撐,全面整合園區內外資源,重點打造“一平臺、兩中心、六系統”。2025年達到智慧園區全覆蓋,實現園區內企業生產、環保、安全、能耗、物流等關鍵數據敏捷采集、傳輸、存儲、分析和智能響應,水電氣消耗、污水處理排放、大氣污染物排放、危險物處置等實時自動監測,管道、閘門、壓力容器等安全敏感區域智能預警,園區內基礎設施網絡化、開發管理信息化、功能服務精細化、產業發展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四)建設智慧礦山。重點支持在大型露天煤礦和井工煤礦打造不同條件、場景、模式下的“5G+無人駕駛”、“5G+智能化”采掘示范項目,爭取打造“5G+智慧礦山”示范基地。實現對分布在重點露天煤礦的礦車無人駕駛,井工煤礦全部實現采掘面“智能化”采掘。(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市能源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中國移動烏海分公司、中國電信烏海分公司、中國聯通烏海分公司、中國鐵塔烏海分公司)

四、促進產業綠色化發展

認真落實國家、自治區決策部署。落實能耗“雙控”、“碳達峰、碳中和”、最嚴格水資源保護利用要求,對標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先進值、標桿水平或行業先進水平,深挖節能節水潛力,有效提升用能用水效率,推動我市深度節能節水控水行動,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型社會。

(一)嚴格控制“兩高”行業規模。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新增產能,除合規在建項目和已完成產能置換項目外,原則上不再審批鋼鐵、鐵合金、水泥、焦炭、電石、PVC、普通平板玻璃等“兩高”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嚴格“兩高”項目準入,新建“兩高”項目工藝技術裝備必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能效水平必須達到國家標桿水平,工業用水對標國家先進水平。(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加快實施節能節水技術改造。通過實施節能降碳改造,鋼鐵、鐵合金、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達到國家先進水平,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廣泛應用,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38家重點行業企業完成節能技術改造,節約78.4萬噸標準煤。到2025年,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深度節水控水取得顯著成效。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3.29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20年下降18%;完成節水技術改造14家,節約用水256.7萬噸;創建國家(自治區)節水型企業達到11家。(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市水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五、完善保障措施

(一)健全規劃推進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由市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分工合理、權責明確、協調有力的推進協調機制。各部門、各相關單位要認真落實本意見主要任務,市政府督查室要強化督查督辦,確保各項目標任務按時間節點高質量完成。(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各相關單位)

(二)強化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積極爭取自治區重點產業(園區)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強產融合作,定期征集項目融資需求,收集金融產品,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發揮金融支持實體作用。落實自治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規范涉企收費和行政執法行為,切實減輕企業負擔。(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三)加強要素保障。以市場化方式推動用地、環境容量、排污總量、能耗指標、電力、水等要素指標向先進制造業和重大項目傾斜,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完善經濟運行監測預警預測體系和糾偏機制,加強煤電油氣運綜合協調保障。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推進安全生產質量標準化管理,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及時排查化解安全隱患,堅決防止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水務局、市能源局、市應急管理局)

(四)優化營商環境。認真落實自治區營商環境大會要求,深化“放管服”和“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以最大的誠意、最實的舉措、最優的環境支持企業發展。暢通企業訴求反映渠道,分級分類推動解決項目開工手續不完善、政策落實不到位、承諾兌現不到位、融資難融資貴、用工難等方面問題,營造企業發展良好環境。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真正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以實際行動服務企業發展。(責任單位: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返回頂部
女人性高朝床叫免费视频